历史沿革北京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环境科学教学和科研的机构之一。70年代初期就开展了兰州光化学烟雾污染、北京西郊环境质量评价等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1982年北京大学成立了环境科学中心,1986年环境科学中心成为北京大学与国家环保局的共管单位。2002年,环境科学中心与城市与环境学系、技术物理系合并成立了环境学院,2007年,北京大学正式成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此前环境科学中心)于1985年获得环境科学专业博士点授予权,1991年建立“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2000年成为国家第一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单位,同时设立了环境工程硕士点与博士点,建立了“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1年环境科学博士点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经过近40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在国内环境科学领域的整体优势地位,在国际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与科研机构。根据U.S.News&WorldReport与QSWorldUniversityRankings的数据,北京大学环境科学在全球2011年排名第22、2012年排名第17(位列大中国地区首位)。按基本科学指标(ESI)的数据,北京大学环境/生态学科已跻身全球前0.4%。面向学科前沿和国际国内重大需求,教学科研水平稳步提升中国的环境问题异常复杂,自2000年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更是日益突出,这形势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和挑战。国家未来发展的需求和严峻的环境保护压力,要求环境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在基础研究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为国家的环境保护决策提供支撑。对我国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既是社会急需,也是这一领域的国际科学前沿。因此,环境科学与工程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综合性学科,也是科学技术领域最年轻、最活跃、最具影响的学科之一。在这样的发展思路下,依托北京大学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学方面的学科基础、秉承严谨求实的学风,在“985”和“211”工程支持下,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基础设施、学科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为中国政府提供了重要的相关决策支持,多项建议被政府采纳,并有效参与到国际环境协议的国际决策支持过程中。教学、科研平台与制度建设全面发展北京大学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并因此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势:首先,学科门类齐全、体系完整;其次,在北京大学的文理综合优势基础上,始终坚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开拓学术方向;第三,教学和研究工作与各阶段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国家需求紧密联系;第四,形成了高效率的学术队伍,建立了范围广泛和运作良好的国内国际合作网络。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注重培养质量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已建立的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培养体系基础上,过去5年间着重加强和落实各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工程,如完成了环境科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大纲改革。新的教学大纲突出基础学习与专业学习的有机结合,强化本学科在环境科学-管理-工程技术上的系统性,强调学生基于学术兴趣和个人能力的选择权利,特别是建立和健全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和研究生科研管理系列措施。2011年环境科学专业进入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12年环境与生态实验教学中心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增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通过基本理论和方法学的系统工作,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学者为骨干、新老结合的队伍,教授25名、副教授31人,北京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学者2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1人、长江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者6人。“全球与区域大气环境化学”研究队伍于2006年被评为教育部创新团队。“区域与全球大气化学过程与环境效应”团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

数学科学学院

物理学院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环境学院

心理学系

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

历史学系

考古文博学院

哲学系 (宗教学系)

国际关系学院

经济学院

光华管理学院

法学院

信息管理系

社会学系

政府管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艺术学院

元培学院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教育学院

工学院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城市与环境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北大医学部-基础医学院

北大医学部-药学院

北大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

北大医学部-护理学院

北大医学部-公共教学部

体育教研部

研究生院

学生工作部人民武装部

国际合作部

医学部教学办

深圳研究生院

人口研究所

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分子医学研究所

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

先进技术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

人工微结构与介观物理实验室

分子动态及稳定态结构实验室

湍流与复杂系统研究实验室

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实验室

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实验室

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实验室

核物理与核技术实验室

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数学与应用数学实验室

生物有机与分子工程实验室

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实验室

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实验室

水沙科学实验室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实验室

第一医院

人民医院

第三医院

口腔医院

第六医院

北京肿瘤医院

深圳医院

首钢医院

文化产业研究院

物理化学研究所

重离子物理研究所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

数学研究所

微电子学研究所

工商管理研究所

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

环境工程研究所

计算语言研究所

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所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

公共政策研究所

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

首都发展研究院

电子政务研究院

北京核磁共振中心

生命科学中心

系统与控制研究中心

环境科学中心

信息科学中心

肿瘤物理诊疗技术研究中心

景观规划设计中心

生物信息中心

应用伦理学中心

妇女研究中心

核科学与核技术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科学传播中心

微处理器研究开发中心

科学与工程计算中心

理论生物学中心

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

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

高能物理研究中心

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复杂性科学虚拟研究中心

建筑学研究中心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

医学遗传中心

药物信息与工程研究中心

石油天然气研究中心

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

实验动物研究中心

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

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成人教育学院

地坛医院

积水潭医院

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

世纪坛医院

航天中心医院

民航总医院

关于北京大学院系设置目录的友情提示:以上院系列表可能并非是北京大学开设院系的最新情况,请以官方公布的数据为准。

按院校层次看
按院校类型看

查找指定院校
投稿举报提建议回顶部